互聯互通,與世界分享鐵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9月25日至26日,在“可持續交通:攜手合作助力全球發展”為主題的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3)上,國家鐵路局局長費東斌出席論壇開幕式及全體會議,并在主題為“創新驅動——人享其行、物暢其流,擁抱全球智慧交通美好未來”的論壇第三場主題會議和“數字軌道交通、綠色智能發展”邊會上致辭。與會代表圍繞會議主題深入探討交流,為推動鐵路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與世界分享鐵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發揮綠色優勢,拓展低碳智能環保新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鐵路具有運量大、覆蓋面廣、速度快、準點高效、節能環保、節約土地、舒適安全等顯著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智能化、數字化、輕量化交通裝備,鼓勵引導綠色出行,讓交通更加環保、出行更加低碳。近年來,國家鐵路局充分發揮引導協調作用,組織鐵路裝備企業持續跟蹤前沿技術,結合實際運輸需求及綠色發展的要求,積極開展節能環保相關技術研究及產品研制并取得重大進展,如研發的內電混合動力新能源機車與傳統內燃機車相比,節油率可達到33%,最大噪音可降低5分貝,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可分別降低44%、81.1%和72.5%。

“數字、綠色、智能已成為軌道交通發展的三大關鍵詞。”中國工程院院士田紅旗表示,現代軌道交通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等突出優勢,對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碳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國家鐵路局設備監督管理司司長馬良民介紹,“鐵路運輸貨物周轉能耗和污染排放量僅為公路運輸的1/7和1/13”,“十三五”期間,國家鐵路完成貨物發送量157.8億噸,與公路完成同樣運量相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04萬噸,不僅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也為現代化物流的低碳運輸貢獻了力量。
瞄準更綠色、更低碳、更智能,馬良民指出,國家鐵路局認真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將節能減排、綠色智能作為鐵路裝備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圍繞氫動力系統、低碳/零碳發動機、高速磁浮等技術,組織鐵路裝備企業持續加強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研發,用科技創新為世界軌道交通“綠色化”賦能,助力低碳出行。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分兩批次認定20個重點實驗室和23個工程研究中心,著力打造鐵路裝備技術創新科技力量。
目前,我國鐵路已初步搭建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機車產品譜系,形成了“內燃發動機+動力電池”、“接觸網+動力電池”、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低碳/零碳燃料發動機的“五大平臺”,D180-16型高速柴油機已開始運用考核,氫動力系統已開始應用于鐵路調車機車,天然氣發動機已完成樣機試制,續航600公里的160km/h氫能源市域列車以及時速250公里氫燃料動車組正在研發。我國走創新驅動促進節能減排的綠色發展道路,進一步推動了世界鐵路可持續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擁抱鐵路可持續發展美好未來
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是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的典型代表。
“中國中車已建成全鏈開放的中車工業互聯網和中車大數據中心,正推動產業鏈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致力打造中國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化生態圈?!敝袊熊嚩麻L孫永才在致辭中提及,在智能化方面,以復興號智能動車組、中老鐵路“瀾滄號”動車組、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等為最新代表。其中,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采用低碳節能設計,人均百公里能耗降低7.9%。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高鐵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的國家,樹起了世界高鐵商業化運營標桿,以最直觀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在此過程中,數字技術與鐵路業務融合發展,北斗導航、5G通信等先進技術在高鐵得到成功應用,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不久前,在福廈高鐵開展了新型動車組新技術部件在更高運行速度條件下的性能驗證試驗,試驗列車以單列時速453公里、相對交會時速891公里運行,標志著CR450動車組研制取得階段性成果。
9月16日,繼“瑞雪迎春”冬奧版智能復興號動車組后,中國第二列彩繪高速動車組“虹韻紫”亞運智能動車組在杭州驚艷亮相,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智能鐵路發展的引領者。

中國高鐵,靠創新領跑時代,還在向更新更美的未來發起沖刺。孫永才介紹,中國中車牽頭研制了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該系統是當前可實現的地面最快大型交通工具,填補了航空和輪軌交通之間的速度空白。它進一步縮短時空距離,加強都市圈城市群城際一體化連接,將為構建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提供新引擎。比如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四極”經濟圈之間,2000公里范圍,四小時可達。
深化合作協同,為交通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在深化鐵路政府間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方面,費東斌指出,“隨著“雙碳”戰略的實施,鐵路綠色低碳、資源集約的優勢將為世界鐵路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世界鐵路正迎來基礎設施高質量聯通、技術裝備高標準協同、運營管理高效率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新趨勢,需要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迎接鐵路綠色升級、技術變革帶來的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div>
鐵路合作組織委員會主席米羅斯拉夫·安東諾維奇在致辭中講到:“數字化是順應環境保護需求的軌道交通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正努力擴大電子運單的使用,簡化過境程序,并提高有關各方之間電子數據交換的效率?!眹H鐵路運輸政府間組織(OTIF)秘書長沃爾夫岡·庫珀認為,國際鐵路運輸今后應成為可持續和多式聯運陸路運輸系統的支柱。他說:“我們確實有機會使鐵路成為21世紀的運輸方式。所有大趨勢,例如交通、城市化、數字化和人口變化的必要可持續性,基本都有利于鐵路”。
“中國鐵路正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國家鐵路局局長費東斌在主題邊會上致辭,愿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與世界鐵路同行深化務實合作、共享發展紅利。國家鐵路局將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鐵路營商環境,一如既往地為外資企業發展在華鐵路業務、擴大經營,以及與中國鐵路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提供全力支持。
目前,中國鐵路技術裝備出口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7萬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7座城市,與東盟國家合作打造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目的地已拓展至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促進了鐵路沿線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相繼開通,亞吉鐵路、蒙內鐵路、匈塞鐵路貝諾段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中國企業已經在非洲建設了1萬多公里鐵路……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葉陽升同樣在發言中提及,近年來,中國鐵路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鐵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各國人民分享中國鐵路的發展成果。
面向未來,費東斌表示,中國將認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為目標,加強與各國在知識分享、技術轉移等方面的務實合作,在推進全球可持續交通體系建設中,向世界分享“中國創新”帶來的效率、效益與便利,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共同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